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过程提质,全力打造上海“好水”;把上海青年创业者的“金点子”,梳理转化为创新创业“金钥匙”……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不仅改革的科学性、落实的有效性能够得到保障,改革本身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全过程提质,全力打造上海“好水”
近期,上海杨树浦水厂举行了一次喝水“盲测”活动,35位市民代表给出的结果显示,经过深度处理的上海自来水的口感,已与瓶装饮用水越来越接近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以净为本。为使上海市民喝上品质更高、口感更佳的饮用水,上海近几年持续推进水厂深度处理工程。目前,全市30余座水厂的深度处理工程已完成,在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已进入第三阶段的总平管道、设备安装、装饰装修施工,计划今年底前通水并网。根据计划,全市水厂深度处理率将在今年内达到90%以上,有望在2025年提前达到100%的目标。
“几十年来,我亲身体验了自来水的细微变化,见证了上海水务的发展。”同济大学兼职教授顾玉亮说,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在上海水务事业行业工作了43年,更从出生那天起,就以市民身份日复一日饮、用上海的自来水。他印象颇深的是,上海的自来水,如今没有味道了。上海自来水见证着社会的进步,也反映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为积极落实“上海2035”提出的目标:“城乡供水均等化,提高入户水质,满足直饮需求”,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实施水厂深度处理工程规划》,对主城区、浦东新区南片、嘉定区、崇明区和奉贤海湾地区等25座水厂进行深度处理工程,其中,改扩建水厂22座,新建水厂3座。截至目前,上海市相继完成了嘉北、月浦、金海、罗泾、泰和、徐泾、南汇北、城桥、堡镇、长兴、南汇南、永胜、陈家镇、崇西、奉贤一水厂、凌桥、临港、星火、安亭和航头等20座水厂的深度处理工程。全市现有自来水厂由2017年的37座增长到40座,全市水厂深度处理率由37.4%提高到81%(按供水规模)。
据了解,借助于智慧赋能,上海还将进一步对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进行全过程全时段监测和把关。可以期盼的是,未来的上海,在更多的社区,居民可以喝上品质更高的自来水。
把青年创业者的“金点子”,梳理转化为创新创业“金钥匙”
00后曾若影,金沙集团1862cc大四学生,“嗞嗞充电”充电桩项目创始人。“我有很多创业想法,大学恰好是试错成本最低的阶段。”她也抛出问题:大学生如何调动、接驳更多社会资源?能否建立更多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联盟?
近日举行的“人民城市 精彩有我”上海青年创业者专项征集活动现场,包括这一想法在内的一系列建言献策获颁“优秀建议奖”。7月下旬,团市委围绕“青年创业”发起线上征集,响应热烈。
人民城市专项征集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团市委等单位共同举办。本次活动聚焦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广大青年的创业心声。
半导体企业创始人邓晨曦现场比喻: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如“魔法师”,创造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企业家是“桥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上海创业环境,充当的是“指挥家”,激发、引领大家。“这是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95后基层工作者吴豪,经常和各类基层干部和青年人才打交道。他发现很多初创者受制于种种因素,在具体实操中容易打退堂鼓,“迫切需要拉上马、扶一把”。
他建议,系统梳理,整合资源,进一步提高法规政策的检索便利性。在前期资源充分整合的基础上,试点建立上海市青年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库。同时,进一步推动人才认定、补贴申请等创新创业事项实现网站一口式办理,探索“电子创业证”身份标识,更好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
“这些建议,助力优化、完善青年创业群体所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上海构建形成青年成长和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城市发展模式。”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将把本次人民城市专项征集中涌现出的“金点子”,梳理转化为创新创业“金钥匙”,并协调相关部门推动落地见效,形成“金果子”。下一步,将对建议积极研究、主动采纳,推出更多精准举措,形成更多务实成果,惠及青年创业,吸引汇聚更多优秀青年在上海追逐梦想、成就事业。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决定》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面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都是为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不仅改革的科学性、落实的有效性能够得到保障,改革本身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深层逻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标注了出发点、蓄积起原动力。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原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浙江诸暨超过90%的基层矛盾纠纷都在镇、村两级的社会治理中心得到化解。从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福建三明综合医改,无不是依靠群众推动的社会基层治理创新。这些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逐步复制推广到了全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要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既要为人民而改革,也要依靠人民来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今天,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改革要奔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要务求实效,检验改革要依靠人民评判。汇聚14亿多中国人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磅礴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来源:杨浦时报
原文链接:https://yptimes.shyp.gov.cn/html/2024-09/03/content_9403_17773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