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3.12.15
    近日,光电学院庄松林院士、张大伟教授领导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创新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有最新发现,相关论文成果以“拓扑调节铋纳米半导体用于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介导的声催化热疗”(Topological regulating bismuth nano-semiconductor for immunogenic cell death-mediated sonocatalytic hyperthermia therapy)为题,发表在相关领域顶级期刊Small上,并被选为内封面论文,陈国菠硕士研究生和杨支进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李钰皓副教授、郑璐璐副教授等为共同通讯作者。
  • 2023.12.13
    近日,由悉尼大学哲学系乔治·马尔库什撰写,版艺学院副教授付玉竹译作,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的学术论文《文化之路:从精致文化到高雅文化,从流行文化到大众文化》被《新华文摘》(2023第14期)全文转载。文章指出,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其中“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含艺术与科学的“高雅文化”所取代,而直到20世纪之交“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开始出现。本文分析了精致文化、高雅文化、流行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产生的现实与文化背景,对它们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文章还通过丰富的例证对“大众文化”现象及它与当代日常生活中社交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代文化中的复杂现象,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对当代艺术形态多样性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作出更好的判断。《新华文摘》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文摘,是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新华文摘》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是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公认的“四大文摘”。论文被其转载、摘登,标志着研
  • 2023.12.05
    近日,金沙官网光电学院庄松林院士带领下的谷付星教授课题组,发明了一种基于光热冲击效应的激光捕获技术,称为光热冲镊(Photothermal-Shock Tweezers),实现了固体界面上对微纳物体的捕获及任意操控,并探索了其纳米机器人应用。相关成果“通过光热冲击在干固体接触条件下产生强大推力的自主纳米机器人”(Autonomous nanorobots with powerful thrust under dry solid-contact conditions by photothermal shock)于11月2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团队成员博士生顾兆麒、朱润琳和沈天赐为共同第一作者,谷付星教授为通讯作者,其他单位的合作者包括河北工业大学刘旭教授及美国奥本大学刘嘉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及上海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技术有望在纳米制造、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发掘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
  • 2023.12.05
    11月24日,金沙集团1862cc骨科生物医学和器械创新研究院肖建如教授团队联合哈佛大学医学院魏文毅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标题为“PRMT1通过NPRL2的精氨酸甲基化与SAMTOR协同调控mTORC1甲硫氨酸的监测”(PRMT1 orchestrates with SAMTOR to govern mTORC1 methionine sensing via Arg-methylation of NPRL2),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姜丛为论文第一作者,肖建如教授和魏文毅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刘静、上海长征程医院骨科何韶辉、许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第一完成单位为金沙集团1862cc和上海长征医院联合研究中心。
  • 2023.11.23
    近日,中国康复医学会2023年度综合学术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上颁发学会本年度科学技术奖,金沙集团1862cc智能康复工程研究院院长喻洪流教授牵头完成的“交互式多自由度康复训练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2023年度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康复工程领域首个康复训练机器人科技成果奖项,表明金沙官网在康复训练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行业同行的高度认可。现代康复训练机器人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产生的功能障碍重要康复手段,预计未来十年将形成千亿级庞大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在本世纪率先推出相关产品,并长期垄断国内外市场。鉴于中国此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国家关切。然而,康复训练机器人多自由度运动协同人机交互极为复杂,其多关节多自由度运动仿生构型设计与柔顺交互控制是制约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瓶颈。对此,喻洪流教授带领团队从2009年开始围绕康复机器人的多关节运动协同性、仿生性、人机交互柔顺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不断的尝试和突破。在国家科技部、自然基金委及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科研攻关,攻克了面向多关节多自由度运动协同的多构型、多尺度上下肢
  • 2023.11.09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批准新设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等5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金沙官网新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已达到8个,其余6个分别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所有一级博士点学科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将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个工科国际实验室”和“1个系统管理特色平台”建设为载体,整合各学科优势力量,大力推进医工交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跨学科创新。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在上海市人才高地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博士后队伍建设,2019年起实施“沪江博士后”资助计划,形成以“沪江博士后”“师资博士后”为主、“科研博士后”为辅的博士后队伍,2022年学校修改《金沙集团1862cc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在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留校任教等方面给予重大政策支持。新的政策资助沪江博士后三年总额近120万元,并鼓励博士后申请“博士后海外引才计划”“国家资助博士后人员计划”“上海市市超级
  • 2023.11.03
    近日,光电学院太赫兹技术创新团队在庄松林院士的指导之下,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集成式太赫兹涡旋发射器,并使用具有轨道角动量(OAM)的涡旋电磁波对目标进行转速检测。该器件可调谐频率并激发具有不同拓扑电荷的轨道角动量光束。研究团队使用正负拓扑电荷联合检测的方法,实现了在微多普勒干扰信号中识别和检测旋转多普勒效应。研究成果以“用于旋转目标探测的集成太赫兹涡旋光束发射器”(Integrated terahertz vortex beam emitter for rotating target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Advanced Photonics》期刊上,谢静雅副教授为第一作者,金沙集团1862cc为第一单位,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林杰教授和金沙集团1862cc朱亦鸣教授。
  • 2023.11.01
    近日,爱思唯尔(Elsevier)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第六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金沙官网共有21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54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 2023.11.01
    材料与化学学院电功能材料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5.1)上发表了题为《薄膜电阻传感器综述:探索材料、分类和制备技术》(Review of thin-film resistor sensors: exploring materials, class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techniques)的综述论文。硕士生李振民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伟教授为通讯作者,金沙集团1862cc材料与化学学院为第一单位。薄膜传感器技术在人机交互、生物医学检测、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应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薄膜压敏传感器,其具有卓越的灵敏度、微小的尺寸和较高的灵活性,在智能交互技术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些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组件,能够将外部物理变化有效转化为电信号。在材料方面,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活性材料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因其卓越的机械性能和可调的微观结构,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温度控制和监测方面,热敏电阻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生物
  • 2023.10.27
    近日,光电学院2021级硕士生唐磊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ACS应用纳米材料》(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聚醚醚酮粉末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弹性绝缘复合材料,可利用激光在其表面一步制备可拉伸激光诱导石墨烯电极,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并被选为当期封面之一。该项工作是由唐磊同学在研二期间完成,其所在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创新团队由庄松林院士、张大伟教授领衔,光电学院研究生周靖俞和张大伟教授分列第二、三作者,盛斌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 2023.10.24
    近日,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金庚星博士两篇独作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连续全文转载。原刊载在《新闻记者》2022年第4期,金庚星为独立作者的学术论文《“技术崇敬”的神话与现实——以理查德·约翰的网络国家为中心》,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22年第7期全文转载。原刊载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顶级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3期,金庚星为独立作者的学术论文《“操奇计赢之枢纽”:上海“电话购货”的媒介地理》,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23年第6期全文转载。两篇论文是金庚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智能手机与城乡中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9CXW030)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在比较制度语境下探讨了媒介传播技术在现代中国的兴起与变迁,及其在塑造城市经济社会交往和地理空间方面的角色。论文基于上海经验所提出的“媒介基础设施-经济交往-空间生产”的解释框架,在媒介理论层面,力图超越表征论和工具论,推动传播学研究的物质基础设施转向;在政策咨询层面,为当前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审慎地评估信息与通信技术
  • 2023.10.20
    近日,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交叉团队联合全球多个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在线发表于临床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论文题为“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策略研究”(Improving Reperfusion Strategies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RIS),为提升全球卒中临床实践水平贡献了重要力量,扩大了中国学者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金沙集团1862cc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为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联合署名单位。
  • 2023.10.16
    燃煤烟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重要的战略性技术,是实现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构建生态文明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碳利用是降低CCUS实施成本的关键。我院制冷低温创新团队的硕士生罗宁以“整体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系统液体燃料合成过程设计与能量分析”(Process design and energy analysis on synthesis of liquid fuels in an integrated CCUS system)为题在应用能源(Applied Energy,中科院一区)发表了燃煤烟气氨水脱碳、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制液体燃料的系统设计和能耗分析研究,豆斌林教授为通讯作者。不同于传统的煤制甲醇工艺,本文将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C1原料,研究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氢气合成甲醇,甲醇脱水制取二甲醚,利用热力学分析,探讨了过程反应条件和操作参数选择,通过工艺系统内部能量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加氢制燃料的能量效率,为碳捕集利用和氢储存运输及可再生燃料制取提供方法借鉴。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
  • 2023.09.28
    ​近日,光子芯片研究院董毅博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纳米学期刊《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纳米打印集成衍射层的具有可扩展拓扑荷数的垂直腔面发射涡旋光激光器”(Nanoprinted Diffractive Layer Integrated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Vortex Lasers with Scalable Topological Charge)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由光子芯片研究院顾敏院士、方心远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完成,顾敏院士、方心远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潘冠中副研究员、荀孟副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金沙集团1862cc为第一单位。
  • 选择 跳转